中山日报小记者到荣业腊味文化馆体验老手艺,感悟旧时光
阅读 2814 · 发布日期 2018-12-11 10:54:57 ·
中山·黄圃,是广式腊味发源地之一,全国广式腊味60%的产量皆产自这里,被誉为“中国腊味之都”。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黄圃民间小食作坊主人王联盛(人称老洪先生)将卖剩之粥料——猪肉、猪肝、粉肠等,用盐、糖、酱油等调味品腌制,装填于猪粉肠衣内,以草绳分段绑扎,悬挂于坊间烧猪炉旁,以余热烘干,经数天风吹日晒,其制品吃起来别有风味,成为广式腊味始作者。2009年8月“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”被列入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名录”。
走进 荣业腊味文化馆,以黄圃腊味百年历史为背景,以荣业腊味四代传人创业、守业、继承、发展的奋斗故事为缩影,从而了解黄圃腊味百年历程。12月8日,一众中山日报小记者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旅行,并亲身尝试了如何制作腊肠,使这门百年老手艺得到新的传承。
活动当天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了解到黄圃腊味的百年历史、腊肠最原始的做法以及荣业腊味四代人的故事,从不一样的角度了解新时代下黄圃腊味新文化!
创新煮意,玩转腊味盛宴
穿越百年,与老掌柜合影
参观完文化馆后,跟随讲解员来到二楼会议室,观看荣业腊味宣传片,了解现代腊味制作工艺,并试吃公司创新产品“即食”腊肠。
小记者们踊跃向荣业腊味第四代传承人叶浩波提问
小记者们争相试吃研究荣业“即食”腊肠
来到腊肠DIY体验区,荣业腊味第四代传承人叶浩波亲自示范腊肠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。
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在学习各工具的用法
小记者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尝试做腊肠,看似简单的灌肠工序却是非常考验小记者们之间的配合,让他们感叹,吃腊肠容易,做腊肠却非常困难。
小记者们亲自体验灌肠、针板刺孔、扎草分段、索绳悬挂等五个工序。
荣业腊味第四代传承人叶浩波指导小记者们完成作品。
看着孩子们欢快的样子,荣业腊味第四代传承人叶浩波一边摸着传统制作腊肠的工具,一边说:“我希望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及老手艺传承下去,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记住并且珍惜。”现场小记者的领队感慨道:“我们觉得这种形式的活动特别好,不仅能够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,感受百年腊味文化及新时代下黄圃腊味新文化的魅力,还能了解制作腊肠工艺的流程和原理,最后孩子又能留下作品做纪念,动手又动脑。”